本书目录导读:
《资治通鉴》现代语文版61:黄巢民变的波澜壮阔
《资治通鉴》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,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,这部书自问世以来,以其严谨的史实、精炼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,成为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,现代语文版《资治通鉴》则是在原书的基础上,对文言文进行了翻译和注释,使得这部古代巨著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。
作者:司马光
出版社:中华书局
出版时间:2002年
《资治通鉴》全书共294卷,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的历史,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,现代语文版《资治通鉴》在保留了原书内容的基础上,对文言文进行了翻译和注释,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历史事件。
在《资治通鉴》现代语文版第61卷中,记载了唐朝末年黄巢民变的历史事件,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内容:
黄巢民变是唐朝末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,起义领袖黄巢,本为唐朝末年一个普通的盐商,因生活困苦,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不满,公元874年,黄巢在曹州(今山东菏泽)发动起义,提出“均田免赋”的口号,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。
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,攻占了洛阳、长安等重镇,对唐朝政府造成了严重威胁,唐朝政府为了镇压起义,先后派遣了多位将领率军征讨,但均以失败告终,公元881年,黄巢攻入长安,建立大齐政权,自称皇帝。
黄巢的统治并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,反而因为暴政和腐败而引起民怨,公元884年,黄巢在战斗中身亡,起义军逐渐瓦解,唐朝政府趁机收复失地,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民变。
黄巢民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,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农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,通过《资治通鉴》现代语文版第61卷的记载,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场民变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,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。
《资治通鉴》现代语文版第61卷详细记载了黄巢民变的历史事件,为我们揭示了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农民起义的必然性,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,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,通过阅读这部书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历史,汲取历史经验,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