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书目录导读:
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——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(草案)宣传提纲解读
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,1956年至1967年,我国农业发展纲要(草案)的提出,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入了新的高潮,为了更好地宣传和贯彻这一纲要,本文将对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(草案)进行解读,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。
作者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
出版社: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出版社
出版时间:1956年
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(草案)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制定的一项重要农业发展计划,该纲要旨在指导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,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,为实现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奠定坚实基础。
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(草案)共分为五个部分:
1、引言
引言部分阐述了制定农业发展纲要的背景和意义,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,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、农业发展目标
农业发展目标部分明确了1956年至1967年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,包括粮食、棉花、油料、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增长,农业机械化、水利化、化学化、电气化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。
3、农业生产布局
农业生产布局部分提出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,强调因地制宜、发挥地区优势,实现农业生产的地域均衡发展。
4、农业技术改革
农业技术改革部分阐述了农业技术改革的重点和措施,包括良种培育、栽培技术改进、病虫害防治、农业机械化等。
5、农业政策保障
农业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保障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,包括土地制度、农村合作经济、农业金融、农业科研、农业教育等。
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(草案)的提出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纲要,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,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。
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(草案)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项重要文献,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,通过本文的解读,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纲要的内容和精神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