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书目录导读:
万有相通:哲学与人生的追寻——解读《道德经》
作者:老子
出版社:中华书局
出版时间:2017年
《道德经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,被誉为“万经之王”,该书以简洁、深邃的语言,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,即“道法自然”,书中提出了“无为而治”、“上善若水”等著名观点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《道德经》共分为81章,分为上、下两篇,上篇名为《道经》,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宇宙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;下篇名为《德经》,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政治观、社会观和道德观。
1、道家宇宙观
老子认为,宇宙万物皆源于“道”,道是宇宙的本源,是无形无象、无始无终的,道既是宇宙的规律,也是人生的准则,老子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意思是说,道是可以言说的,但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道;名是可以命名的,但命名的名并非真正的名,这表明,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,我们只能通过感悟和体验来接近它。
2、道家人生观
老子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认为人生应该顺应自然,不要过分追求名利,他说: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意思是说,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不追求自己的生存,而是顺应自然规律,这告诉我们,人生应该顺应自然,不要强求,要懂得放下。
3、道家政治观
老子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为本,尊重民意,他说: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,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”意思是说,民众之所以饥饿,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税赋过多;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统治者干预过多,这表明,政治应该以民为本,减少干预,让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4、道家社会观
老子主张“小国寡民”,认为社会应该回归简单、朴素的状态,他说: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”意思是说,大道被废弃,才会有仁义;智慧出现,才会有虚伪;家庭不和,才会有孝慈;国家混乱,才会有忠臣,这表明,社会应该回归简单、朴素,减少虚伪和纷争。
5、道家道德观
老子认为,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,他说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意思是说,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,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斗,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,因此接近道,这表明,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,不争不斗。
《道德经》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经典,它告诉我们,要追求人生的真谛,就必须认识道、顺应道,做到“万有相通”。